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语文答案核对

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语文答案核对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员太多,军费难以提供。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虽说要出奇制胜,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明帝对司马懿说:“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对待你?”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放弃守城先行逃走,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大军,是中策;如死守襄平,必被生擒。”又回答说:“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审慎度量敌我(双方的实力),才会预先有所舍弃,这并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他又会认为我军是孤军远征,不能支特长久,一定会先在辽水抗拒,然后退守襄平。”明帝说:“往返需多少天?”回答说:“进军一百天,攻战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以六十天作为休息日,这样的话,一年足够了。”公孙渊听到魏国进兵的消息,再次遣使节称臣,向吴国求救。吴王说:“好。”于是大规模地整顿部队。明帝向护军将军蒋济问道:“孙权会救援辽东吗?”蒋济说:“孙权知道我们戒备严密,不可能从中渔利。如今(吴国)向外宣扬出兵的声音的原因,(不过是)欺骗辽东来使,使我们产生疑惧。”魏明帝景初二年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步、骑兵数万人驻扎在辽隧,围城挖掘了长达二十余里的壕沟。诸位将领想要攻城,司马懿说:“敌人之所以坚守壁垒不肯决战,是打算拖垮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中其计。而且敌人主力在此,他们的老巢必定空虚;我军直指襄平,必能攻破。”于是魏军打出许多战旗,装作要向南方出动,卑衍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随之向南。司马懿率军暗中渡过辽河,向北挺进,直扑襄平。卑衍等大为惊恐,率军连夜撤回。魏国各路大军进抵首山,公孙渊又命令卑衍等人迎战。司马懿迎击,大败卑衍,于是进军包围襄平。魏明帝景初二年秋季七月,天降大雨,辽河暴涨,运粮船队从辽口直抵城下。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不停,平地水深数尺,魏国三军恐惧,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下令军中:“有敢说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抗命令,被斩,军心这才安定。敌人依仗水势,砍柴放牧镇定自如,将领们想要俘获他们,司马懿都不准许。司马懿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要善于随机应变。敌人倚仗人多雨大,虽然饥饿窘困,还不肯束手投降,我军应当显示无能以便使他们安心。如果因贪图小利使他们惊吓逃跑,这不是好的计策。”朝中听说大军遇雨,都认为应退兵回朝,明帝说:“司马懿有能力临危控制局面应对事变,擒获公孙渊指日可待。”大雨停止,司马懿随即合拢包围圈。壬午日,襄平城被攻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领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魏军急忙追击,在梁水岸边斩杀了公孙渊父子。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15.B(分析不当,“更感叹繁华和欢娱多么令人留恋”错误,应是“更感叹古来繁华皆成荒芜,历来欢娱只留空恨,使后人凄然伤怀而已”)16.①借事抒情,词人借“新种杉松”,感慨年岁渐高而恐怕看不到杉松成荫,感慨世事沧桑和古今兴废让人伤怀。②借典抒情,词人借用陶渊明《停云》诗,表达了对亲戚故旧的思念之情。③借景抒情,词人借“风怒”和“雨急”抒发了自己的矛盾心情,天气突变,词人心态仿徨,想要超脱而又不甘寂寞。(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7.(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18.B(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东西,出色的诗文,有用的人才很多,商店里商品种类繁多。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根据语境,应用“琳琅满日”。耳熟能详:耳朵听得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应用“耳熟能详”。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多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自顾不暇:比喻自身难保,没有余力再管别的事情。根据语境,应用“应接不暇”。数不胜数:数量极多,无法数清。擢发难数:形容罪行之多。根据语境,应用“数不胜数”)19.C(A项成分残缺,“书签等”后应加上“文具”。“吸引了不少人购买欲望”搭配不当。B项暗换主语,应在“不仅”前加“这些文具”。D项暗换主语与成分残缺)20.巧妙化用俗语“螺蛳壳里做道场”,将“文具店”比作“螺蛳壳”,将“更智能、更便利的文具”比作“大道场”,(3分)生动形象地猫绘了文具店虽然狭窄但一应俱全、新潮的特点。(2分)21.C(C项与语段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引出下文,B项表示话题转换,D项表示插说)22.①要是算上人造卫星的话②人造卫星离地球越近③位于较高的轨道(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22-03-428B·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