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3LK·历史-QG]试题核查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全国大联考第四次历史
2、2023-202422届高三大联考历史qg学生用卷第1联
3、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联考试卷历史
4、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试卷历史
5、2024高三大联考(一)历史
6、2024全国大联考第三次历史
7、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试卷历史

湖南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选择性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八)参考答案1.A【命题意图】本题以周代统治权力的运作为情境,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要求考生运用先秦制度文化的创建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对天子之德的强调”“整套的君德规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推行,在周天子成为最高权力拥有者的同时,也对君主权力行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从道德和施政措施上限制君主权力以适应社会有序治理需要的现象,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而非施行教化,排除B项;限制君权与维系宗法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知识拓展】商周时期,君主和臣民都认为神权强大,一切都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在当时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鬼神观念对约束君主权力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西周开始,出现了重民的社会理念。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并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理念,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民本思想已经不再适用,因为专制王权理念的形成,“君本”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2.D【命题意图】本题以汉代乐府诗为情境,考查汉代的社会生活,要求考生运用汉代经济发展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持缣将比素,新人不如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新妻与前妻的评价中,除相貌外,还以纺织技术高低作为评判标准,该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妇女普遍以纺织为业,排除A项;材料并未讨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纺织技术的革新速度,排除C项。3.B【命题意图】本题以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情境,考查唐代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求考生运用唐代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广东地区在粮食自给、农业水利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说明农业发展具备较好的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唐代与唐之前与海外市场联系的相关信息,“加强”缺乏依据,排除A项;土地租佃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广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态度,排除D项。4.D【命题意图】本题以宋代士人为情境,考查宋代所面临的复杂政治形势,要求考生运用宋代政治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边疆危机频发,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军事斗争不断,士人对军事的关注,也是其强烈忧患意识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空谈报国理想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经世致用理念无关,排除B项;士人普遍都具备文武才干夸大了材料主旨,排除C项。5.C【命题意图】本题以明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情境,考查理学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影响,要求考生运用明代理学向基层社会的渗透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休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材料“行善积德、注重心性”等信息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这些观念通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宣传被民众广泛接受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这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意义,故C项正确。明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但这一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于南宋时期,排除D项。6.D【命题意图】本题以清代的财政收入为情境,考查清代的商品经济,要求考生运用清代的经济发展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早中期的经济有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各地间的经济差距明显,常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2·(新高考)M叮·历史(八)·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