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林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作业 历史试题

陕西学林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作业 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陕西学林试卷2024九年级上册期末
    2、学林2024九年级试题陕西
    3、学林试卷2024初三历史
    4、陕西学林2024年中考模拟历史
    5、2024年初中学业考查模拟试卷九年级历史学科
    6、陕西学林试卷2023-2024
    7、陕西学林试题及答案2024
    8、学林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卷二历史
    9、陕西学林试题及答案2024九年级上册期中
    10、陕西省学林教育试题答案2024九年级
成,与材料中“读《春秋》,深明尊王诛贼大义”的儒学元素相符,故选B项。关羽是武圣人,科举取士,与材料中“关羽崇拜”不符,排除A项;“讲史和戏中”即通俗文学的繁荣只是表现,而非“主要源于”即原因,排除C项;关羽的时代也未统一,材料主题在于“义”,排除D项。(五)1.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居正的前任,高拱任首辅时兼理吏部事务,拥有吏部尚书的头衔,而吏部是六部之中最重要的部门;后来张居正任首辅时,“九卿之中,不是居正所汲引,便是他的亲戚”,这些都反映出明中期后内阁地位提升的一个表现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干预行政事务,比如人事问题,他们的权力不是内阁这个机构赋予的,而是以其他方式侵夺的,故B项正确。明代内阁从来都不是法定的行政中枢,排除A项;参政并不意味控制国家决策大权,排除C项;明太祖以后已经没有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2.D由临时派遣变为专门设置,说明朝廷在加强对地方相关事务的管理,也意味着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D项。临时派遣巡抚和专门设置巡抚,实际上提高了政府的统治效率,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一直存在集权与分权的矛盾,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巡抚是负责对地方事务的管理,不属于中枢行政权力范畴,排除C项。3.B由材料“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可知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是皇帝独断的辅政机构,故选B项。军机处无官署、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始终不是正式的官府衙门,排除A项;军机处成立后职能不断扩大,总揽军政大权,排除C项;军机处以行政简化为宗旨,排除D项4.A表中数据表明,明代内阁大臣在阁2~5年的较多,但也只占所有阁臣的26.09%,且在阁年限5年以下的,占比约三分之二,这说明明代阁臣更换频繁。这种状况虽有利于强化皇权,但也影响到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5.C18世纪的广州贸易中,频频发生事端。形势变化迫切需要政府能够有效地约束外商行为。但在清政府眼里,中外贸易往来是中国体恤外夷经济需求才允许的,不是等国家之间正常贸易往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政治权力开始介入行商的经营,行商逐渐成为政府约束对外贸易的工具,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6.C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可知,与欧洲小国相比,清代中国具有经济发展的三个优势条件,分别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而材料中的信息表明这一时期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已较为繁荣,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深刻变革,故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清初以来海禁和一口通商政策导致清朝国际贸易规模不大,故排除D项。7.C材料“日趋日靡,紫陌之游,曲江之宴,骑从甚都”表明当时读书人之中奢侈之风盛行,这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有密切关系,故C项正确。“科举中式进士”说明材料所述现象出现在科举被录取之后,没有体现科举录取的过程,排除A项;明代统治思想仍然是宋明理学,这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D项是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排除D项:8.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王阳明看来,天理面前人是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体认的能力和权力,不能盲从权威,这其实隐含着这样一种思想: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这对于已被程朱理学困缚多年的思想界来说意义重大,故D项正确。宋明理学是对先秦以来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明清时期的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才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体现,故排除C项。9.A材料中李贽对《六经水论语》的引用和批判“假道学完全背离孔子及儒家‘以求道为心'的根本宗旨”等信息说明李贽仍旧推崇孔孟之道,抨击道学家的虚伪,即李贽思想仍未摆脱传统思想桎梏,故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排除;引用儒家经典,并不能说明李贽注重研究传统儒学经典,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贽对理学体系的要求,D项错误。10.C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反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提出“行可兼知”“知行并进”的观点,辩证地看待知行关系,比较正确地解决了知行关系问题,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观,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传统儒学的实质性的批判和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排除A、B两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11.D材料现象反映出明代后期文人不再把卖文为生看作是令人耻笑的俗事,而是一种求生的手段和方式,这主要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并推动了明代文学的发展,故D项正确。小说创作与畅销反映不出政府对社会思想的管控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说创作的社会作用,故B项错误;小说创作的商品化、世俗化不是其格调的低俗化,故C项错误。【2022届高考二轮专题分层突破卷·历史参考答案第9页(共30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