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AB测试示范卷教学核实,再交由吏部选用。选用的标准除因循东汉察举所要求的经学、德行、乡闾清议之外,还增加札记了家世、才实等内容,一度曾使“儒雅并进”。然而,“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唐代科举分贡举和制举。贡举科目繁多,士人大都趋向于明经、进士两科。时人称:“进士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贡举考试本由吏部考功司的考功员外郎主持,唐玄宗时改派礼部侍郎充任主考官,此后考场亦设于礼部。每次考试毕,由礼部放榜后,再送中书门下政事堂详复。士人进士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称为“关试”。关试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曰身,要求体貌丰美;二曰言,要求言辞辩证;三曰书,要求楷法遒美;四曰判,要求文理优长。四个方面都合格后,才能签注职位,由尚书省申报中书门下,除官授职。一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对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并简析其政治影响。(13分)【答案】()原因:曹魏代汉,急需人才以巩固统治;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曹魏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当时政治分裂动荡,察举制无法实行: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12分)(2)发展: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选拔科目增加;选官程序更加严密;中央掌握官员选任权。(4分)政治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隋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政府的行政效率;强化了专制集权统治。(9分,答出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代在边疆民族地区一改唐、宋旧制,取消了以往的羁縻府州制度,代之以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各级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大政在行省、宣慰司两级,中央委派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同时兼用土酋;其下则依地区有所不同,或设路、府、州、县,或立万户、千户、百户等各级行政组织,或置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蛮夷司、寨、洞、甸等职守,往往以族或部落而设,其长官主要由各族大姓充任,在吐蕃地区还任用宗教首领统摄军民;土官有品秩职位,等同于流官,但可以世袭,土官之间发生纠纷,要接受行省官员的裁决。有学者指出,以直接治理型官司取代羁縻州大抵是蒙古统治者视边疆蛮夷地为一般被征服区域理念的产物,蒙古统治者重新组建官府秩序之际,将草原万户、千户、百户的传统塞了进来,隐藏着蒙古草原旧俗的政治文化背景。换句话说,这些管理形式以蒙古法为主,杂糅了汉地、各民族地区的惯法,形成了新型的边疆民族管理体制。—摘编自胡小鹏《试论元代边疆民族政策》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元代边疆民族政策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5分)【答案[示例]赞成该学者的观点,即元代边疆民族政策受蒙古与汉地等地区旧法的影响。(3分)说明:元代之前的封建王朝对周边民族聚居地区多采用羁縻府州制度,即任用当地人员管理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较弱,如唐代在东北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这种管理方式建立在中央政权拥有绝对的实力的基础上,当中央政府实力强大的时候,边疆则比较安稳,但当中央政权实力衰退的时候,对地方丧失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边疆则会动荡,威胁中央政权。然而,元代的民族政策较之唐宋不同,元代统治者视边疆地区为一般被征服区域,放弃羁縻府州制度,设置流官进行管理,一方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俗,一方面又借鉴了中原汉族的行政管理方式,这样即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从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1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24G3AB(新高考)·历史-R-必考-QGA】13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