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教全国100所名校高三AB测试示范卷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丧失了约40%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将近92%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是抗日战场的主要力量,但自抗战一开始,其军费开支就已处于膨胀状态。1937年,国民政府军费开支达13.88亿元,是实际财政收入的2.48倍。面对财政紧张的状况,蒋介石多次向美国求援,却都收效甚微。而苏联政府对于援助中国则表现得十分热忱,先后向国民政府提供了三笔总额为2.5亿美元的援助贷款(第三次借款未全部到位),且借款条件优惠,给予及时。1937年10月,苏联还派遣志愿飞行员和大批技术人员来华支援和协助战斗。苏联的援助有力地增强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对于抗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张龙杰《试析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材料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在此后数年间,美国基本上采取了一种“不付诸任何行动,而且毫无刺激性的”远东政策,因为美国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在国民政府多方外交努力及国际舆论影响下,罗斯福总统终于打破了沉默,他认为仅通过“孤立政策”及中立不介入的外交政策是不能对付侵略者的,因而提出了“隔离侵略者”的口号,但也是仅从道义、法理上支持中国。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门户开放”原则。美国政府认识到,只有中国才能充当日本与欧美之间的屏障,如不给中国以支持,中国或灭亡、或向日本投降、或求助于苏联“倒向共产主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权衡利弊后,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达到扼制日本的目的。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援助的背景及意义。(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表现,并简析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11分)【答案】(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财政出现严重困难;美国奉行“孤立政策”,对华援助不足;中国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缓解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军事压力;等等。(8分)意义:苏联对中国的贷款,在经济上给予了中国极大帮助,缓解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强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对于抗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6分)(2)表现:最初奉行“孤立政策”及中立不介入的外交,后来调整为从道义、法理上支持中国,再到遏制日本,支持国民政府,最后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4分)原因: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及国际舆论的影响;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洋战争。(7分)10【24G3AB.历史-RMB-必考-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