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C.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D.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连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一一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语文试题第3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