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十一)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化发掘出宫殿、城墙或堤防,而宫殿、城墙是早期文明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了初始文明,故B项正确。君主政治形成于夏朝,故排除A项;材料设立城防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阶级分化,但“十分”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职能扩大,三公和大将军只有加“录尚书事”头衔才能参与中枢决策,这反映了中枢机构发生变化,故选A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权力,故排除B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行政分权体制成熟,故排除C项;汉代,宰相地位没有下降,故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突出了柜坊具有一定的支付保障,这是信用意识增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票号出现于清代,故A项不正确;唐朝仍然采用“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唐朝市坊制度的瓦解,是在唐朝末年,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南宋部分州府解试的解额较少、录取比例总体降低,可知政府意图优化官僚队伍,故B项正确。“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应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或士农工商之间的职业换动,或贵族民之间的流动,材料并没有体现;材料体现了录取比例总体在减小,录取难度总体在增加,与“流动性增强”不符,故A项错误。南方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应有南北数据的对比,材料没有这种数据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与录取程序无关,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其中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重要主张。因此材料“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反映的是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蔑视孔孟的权威的是李贽,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和否定传统伦理的主张,故排除B、C两项。6.【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中国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从业人员增长稍快,但土地产值增长较慢和劳动力产值增长较慢,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农业生产力并未有较大突破,尚未进入现代化农业,体现了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但整个近代依然占据主导,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农业商品化体现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情况,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故C项排除;表格数据未体现农产品出口情况,无法说明其卷入世界市场,故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可知,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专业知识的地方,大学生应该以探究真理为己任,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保护与收藏”,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面向工农、发挥服务公众的职能,C项排除。8.【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36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动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提出与国民党合作,故选D项。但此时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排除A、C两项;国共矛盾由于国民党的原因并未缓和,排除B项。9.【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收入增长率较高时,国人的消费倾向则较低;当收入增长率较低时,则相反。这说明收入增长并不必然导致消费增长,说明国人的消费比较理性,故选B项。A项仅就图片信息难以体现,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就需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体现,而材料只是提供了城乡收入水和消费能力的变化情况;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国人的收人在几个时段上增长大多是比较快的;D项从图片信息看不出来。模拟小卷·历史第21页(共40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