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

全国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
    2、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
    3、2024全国名校联考卷
    4、全国名校联考2024第二次
    5、2023-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第二次联考
    6、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
    7、全国名校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8、2024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历史
    9、全国名校联考2024
    10、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二)1.【答案】B【解析】决定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的落后,故选B项。其他选项都并非主要原因,均排除。2.【答案】A【解析】汉武帝之前朝廷行政中枢掌握在三公九卿之中,汉武帝通过内外朝制度,将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交由其身边的亲信,如尚书、侍中等掌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内朝官员,把朝廷的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说明行政中枢权力的变化,故选A项。B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并非文书传递系统,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君相矛盾,排除D项。3.【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流行编修家史、谱牒、别传,这与当时的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有关,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南北交融,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儒、道、佛思想并行,无法体现“主流思想多元”,D项错误。4.【答案】D【解析】杭州曾为南宋政治经济中心,13世纪末处于元朝统治之下,作为重要经济中心继续保持繁荣,反映出元初江南社会经济延续了发展态势,故选D项;“大市十所,小市无数”表明此时杭州城内商业环境较为宽松自由,排除A项;13世纪末,南宋已经被元朝攻灭,排除B项;欧亚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材料时间是明朝初年,自明中期起,白银才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故C项符合题意。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答案】A【解析】图片中所标示的通商口岸,已经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整个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这是出于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故A项正确;图片反映不出民族工业的布局、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排除B、C两项;列强瓜分中国的特征是强占租界,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改名的机会,更加明确了杂志的特色和定位,体现了灵活的传播策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的行为并没有助长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剔除了旧思想对人们的羁绊”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阵营的分歧,排除D项。8.【答案】C【解析】由该纸币背面的文字可知,根据地纸币的发行是为了反击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服务于现实的需要,故C项正确;仅从图片无法看出该纸币防伪技术是否高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通货膨胀严重”,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纸币的出现,但纸币的出现不能得出商品经济水平较高的结论,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真正的多边主义”“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等信息,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推行新型区域合作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的作用,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虽然雅典是民主制度的典范,但不可否认,在它存在的几百年中,军事领导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民主政治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虽然有人多次被选上,但是选举的标准未必是才能,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政治领袖的出身,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兄弟会有众多城市居民参与,还组织了与领主的斗争,推动市民社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壮大带动城市自治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性主义”,A项错误;5一15世纪属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割据局面是逐渐瓦解的过程,“崩溃”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中世纪晚期,西欧王权力量不断增强,D项错误。12.【答案】A【解析】导致“富裕起来的机器所有者、市民,不想再听命于贵族或国家”以及“法国市民在1830年推翻了王位,模拟小卷·历史第4页(共4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