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年9月八校高三联合检测(纵千文化-5033C)历史答案
广东省2024年9月八校高三联合检测(纵千文化-5033C)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AB C A BA DD C D A CB CC1.B【解析】材料中的变化项是前者分布范围有限,后者分布广泛,说明二里头遗址的先民与其他地区存在频繁的交往交流,故选B项。A项所述不符合题目所问的“变化表明”这一要求,排除。从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C项。虽然夏王朝是早期国家,二里头文化遗存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但不能绝对肯定,因此也不能直接得出其就是早期国家,排除D项。2.A【解析】《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从材料提供的关于“直”的言说统计看,既指向了社会层面的正义与公正,又触及了个人修养的正直与刚正。这揭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的和谐统一,故A项正确。“直”虽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论语》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较为多元,包括但不限于仁、义、礼、智、信等,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制度变化,C项错误。“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也未反映个人德行方面,D项错误。3.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二世不愿面对叛乱兴起的真实情况,官吏就只报告能让皇帝高兴的内容,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来取悦皇帝,这说明皇帝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皇帝个人因素对于国家统治的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个人的意志,这是皇帝制度弊端的体现,故选B项。题目虽然提到陈涉等人造反的事情,但无法看出农民起义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统治的残暴,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后来的官员隐瞒,但不能解释秦朝官僚政治的不足,排除D项。4.C【解析】根据题中“卤簿是中原礼制文化的载体…孝文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卤簿制度;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葬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84年)出土的出行仪仗俑群”可知,卤簿是反映北魏礼制文化的实物例证,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拓跋鲜卑进一步完善了卤簿制度,这是拓跋民族深入汉化的结果,是完善封建礼制的实践,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故选C项。出行阵仗的组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以及拓跋民族的尚武精神,但不能直接说明北魏军事实力强大,A项表述过于夸大。题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贵族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排除B、D两项。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至唐哀宗年间及第进士进入藩镇做慕僚的比例日益上升,能够私自征召幕僚的藩镇数也日益增多,由此推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魏晋门阀士族的政治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并未提及士族阶层对科举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藩镇选官权力的扩大,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进士及第”属于科举考试,选官方式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6.B【解析】唐末五代是“千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的疯狂时代,藩镇割据、武人政治带来社会动荡,宋朝开国君臣因对历史教训的借鉴以及重建秩序与道德的需要,后来采取了崇文抑武政策,因而“崇文抑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属于材料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是宋朝开国君臣对唐末五代武人政治弊端的认识,并不能直接反映“加强集权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科举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7.A【解析】根据材料“蒙古人、色目人世勋子孙占据主体,汉人、南人很少能进入高级官僚的行列”“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录取名额一致,且‘唯蒙古生得为状元’”可以看出,元朝官员铨选中,蒙古人、色目人受到优待,享受特权,而汉人、南人遭受压制,故选A项;材料中元朝虽然实行科举制度,但“唯蒙古生得为状元”等方式与唐宋科举制并不形成承继关系,材料信息也不够支撑二者存在承继关系,同时科举取士只是材料第二句内容,没有包括材料全部信息,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材料“元朝政府高级职位铨选重视出身门第即根脚',蒙古人、色目人世勋子孙占据主体”反映出元朝官员选拔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具有典型的贵族政治特征,“完善”表述也程度过高,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官员选拔带有民族歧视的特征,此举容易激化民族矛盾,排除D项。8.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方人口占比逐步下降,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且超过了北方,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D项。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及占比变化,与人民安土重迁的观念有关,但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北方战乱频繁,相对阻碍北方经济发展,而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北方人口占比逐步下降,不能说明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趋于停滞,排除项。9.D【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日益增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和倭患等海上威胁的增加,海防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促使朝廷和士人更加关注海防问题,如嘉靖请年间历史参考答案一1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