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10月联考[B-025]语文答案

皖江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10月联考[B-025]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2、2024皖江名校联盟5月高考最后一卷
    3、2024年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文科综合能力试卷
    4、2024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
    5、2024皖江名校联盟五月
    6、皖江名校联考2024第五次
    7、2024皖江名校联盟五月联考
    8、2024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
    9、2024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
    10、2024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专题七1.【答案】B【解析】A项,“进入了王朝文明”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C项,“夏人尽管不断被融合”错误,是其他各部落、种族逐渐融入诸夏。D项,“也包括已经认同华夏的如三苗、百越等少数民族中的人”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面对大量迁人的非华夏族群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族群,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由此可知,“中华”不包括已经认同华夏的如三苗、百越等少数民族中的人。2.【答案】C【解析】“更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华夏的文明程度要高于诸夏”错误,“华夏”是对夏人的称呼,“华夏”即“诸夏”。3.【答案】D【解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错误,文章没有阐释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4.【答案】①指最重要的都城,如商朝、周朝的都城。②指诸侯国、王朝统治的区域,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以及秦朝所统治的区域。③指中原地区,如西汉时期对中原地区的称呼。④指国号,如东汉、晋、隋、唐、宋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以“中国”为国号。5.【答案】①在中国的形成过程中,虽然开始时“万国”林立,但历朝历代都以“中国”自居,始终以“中国”为核心,体现了突出的统一性。②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以“华夏”为主体,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体现了突出的统一性。③虽然中国历史上有分裂,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体现了突出的统一性。6.【答案】D【解析】“如果没有运用用事和比兴融合的创作手法,则很难创作出融入作者情志的含义丰富的佳句”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从盛唐诗用事的艺术效果来看,故实与兴怀相互冥合,往往创作出含义丰富的佳句”,由此推导不出选项中的结论。7.【答案】B【解析】“决定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错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表现方法,用事和比兴相融合,只是取得诗歌创作成就的条件之一,因而“决定了”程度过重。8.【答案】D【解析】文章第三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是盛唐诗人用事注重和比兴结合,通过用事来表明志向、抒发情感。D项以姜太公、伊尹之事抒发诗人的情感,其他三项都没有用事。9.【答案】这两句诗用事和比兴相结合。诗中用了周公招纳贤才的典故,这是用事。曹操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纳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这是比兴。10.【答案】①举例论证,如文中举王维、李白、孟浩然等事例,论证了盛唐诗人用事存在个体偏好的差异的特点。②对比论证,文中把盛唐诗歌中的用事和魏晋文人诗中的用事进行对比,论证了盛唐诗歌中用事和比兴的结合已成为时代共性的特点。③引用论证,如文中引用岑参、陶翰、李颀等的诗句,论证了盛唐诗歌通过用事来表达人生志趣的特点。语文第14页(共60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