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大联考]2024~2025学年度11月期中质量检测高一(25136A)语文答案
[金科大联考]2024~2025学年度11月期中质量检测高一(25136A)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黄冈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到2024学年金科大联考高32月质量检测
2、2023-2024学年金科大联考高三12月质量检测答案
3、2023-2024金科大联考十二月
4、2023-2024金科大联考12月
5、20242024金科大联考高三十月质量检测
6、20242024学年金科大联考
7、2023-2024金科大联考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
8、2023-2024金科大联考高三十月
9、2024金科大联考高三12月
10、2023-2024学年金科大联考高三3月
20.①改为:当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改为: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每改正一处得2分,改正两处得满分,改变原意或语句不通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偷换主语,中途易辙,前面“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中主语是“学生”,此句还没说完,后面句子“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主语就偷换成了“传感器”,从语意上来说,句子重点在强调传感器,所以可在“学生在手写记录时”前加“当”让其作状语。②语序不当,“处理”和“接收”顺序颠倒,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先“接收”后“处理”,故可将“处理”和“接收”调换位置。21.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卸载的原意是将装载的货物卸下来,也指把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卸下来。文中的“卸载”指的是把本该是人类大脑的工作转移给各种电子设备,形象地写出了在各种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而忽略了自身的主观思考。(写出引号作用得1分,写出“卸载”的常用意思得1分,准确表达“卸载”在文本中的含义得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及其引号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引号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卸载”一词在日常生活和计算机领域的基本含义,即“将装载的货物卸下来”或“把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卸下来”。而在文中“卸载”一词用于描述人们将原本应由大脑完成的认知任务(如记忆景象)转移给电子设备(如拍照记录)的行为。这里,“卸载”被赋予了新的、特定的含义,即认知任务的转移。所以文中“卸载”一词加引号,就是表明该词在此处并非其常规意义上的使用,而是具有特殊含义。“卸载”的表达效果:将人类大脑的工作(如记忆景象)比作货物或软件,被“卸载”到电子设备上,这种比喻既新颖又贴切,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此外,通过“卸载”一词,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智能技术环境下,人们可能面临的认知退化风险。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警醒和反思。22.①利:有了这种手套,可以跟踪一个人的触觉感受,然后将记录下来的触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从而改进后者的触觉学过程。②弊:戴上智能手套弹钢琴,使得每个人弹出的节奏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化主观情感的融入,也会让弹奏者产生依赖,不利于手部技能的掌握。(利与弊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文段信息和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文段所表达的观点,根据材料最后一段可知,语段说明了科技是有利有弊的,需要辩证看待。题干中所说的“智能手套”同样是科技,需要我们辩证看待。从“智能手套”的利上看:智能手套通过记录并传输专业演奏者的触觉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口头指导和示范,而智能手套则通过触觉反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正确的演奏方式,这种直观的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并模仿专业演奏者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演奏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从“智能手套”的弊上看:虽然智能手套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演奏准确性,但过度依赖这种技术可能会导致不同个体演奏风格趋于一致,缺乏个性化的表达。音乐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传递,而智能手套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演奏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长期依赖智能手套进行练,学生可能会逐渐丧失对其手部技能和感知能力的信心和控制力。一旦离开智能手套,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演奏任务。这种依赖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23.【审题指导】漫画的内容是一个青年模样的人脑海里(脑部横截面)长了一颗小树苗。由于小树苗长得太偏,有个戴眼镜的人(年纪稍大,可能是教育者、家长,也可能是公司管理者、部门领导,也可能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手拿铁铲,声称:“长得太偏,必须挖掉。”读懂这幅漫画的关键是理解小树苗代表什么。理解漫画和文字说明,再联系目前我国社会现实、教育现状,小树苗代表的应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偏激,有些新异,有些个性,有些非主流,有人一定要挖掉这棵小树苗。由是反思社会、教育,存在着某种模式化、单一化、趋同化的弊端,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进步等。面对这些“长偏的树苗”,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或者给予尊重、认可、支持,或者适当引导、教育、扶正,但是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将它铲除、挖掉,这是扼杀个性、排斥创新的行为,值得我们教育者、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去反思。从漫画中文字“长得太偏,必须挖掉”可以提取写作的关键词一“偏”与“挖”,且立论的重心应该落在“如何对待长偏的树苗”,“如何对待个性化(不符合主流)的行为、思想”上,而不是“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的个性”。【拟题示例】长得“偏”也可能成材/长得偏点有何妨/解开思想的枷锁/兼容并蓄是大智/不合主流,亦有风流/欣赏世界的“多元化”/教育不该“模式化”/思维不应单一,求同还需存异/放个性一条生路。阅卷标准参照高考阅卷标准作文评分标准如下:一、关于立意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1.立意正确一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给定的题意,不偏离题意、不跑题。作文的立意一旦不符合社会、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视为偏离题意,思想感情不正确、不健康的作文在及格分以下;作文的立意也一定要符合材料内含的意义,不要为了图创新而轻易与之背道而驰,否则也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要抓住材料关键词,关键词抓错了,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立意上也会严重丢分。2.立意鲜明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立意含糊,是作文的大忌。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集中、明确、鲜明的主旨对高考作文来说,不是一句空话,阅卷老师在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抓的就是作文明确的立意。3.立意深刻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内在关系”“启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有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过50分。4.立意新颖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千篇一律。作文写得好,要“以识为主”,和现实结合,深人思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颖,不是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吸引人眼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高二11月期中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25-X-236B
本文标签:
